top of page

越窑|第四章|隋唐時期到南宋初期 (上)

已更新:2019年11月14日

作者:嚴衛 女士

 ( 唐 褐彩 雲紋 罌)


 考古調查資料顯示,唐宋時期越窯大致分成:隋–初唐、盛唐、中晚唐、唐末–五代、北宋早期、北宋中期、北宋晚期–南宋八個時期。越窯的分佈可分為一個核心產區和兩個次級中心。浙江慈溪東南橋頭鎮一帶的上林湖周邊是越窯的核心產區,分佈著150餘處窯址,上林湖越窯發展與唐代早中期,興盛於唐代晚期至北宋早期,北宋晚期開始衰落,直至南宋早期仍有短暫的宮廷用瓷燒造期。唐宋時期的上林湖產品,代表了越窯乃至同時期中國製瓷業發展的最高水平。其產品種類豐富,造型優美,釉層滋潤如玉。部分器物器形之巨大、複雜、質量高超,是我國唐宋時期主要生產宮廷用瓷的窯場。


 清澈見底的湖水里,流淌著歲月的流逝,見證著曾經的輝煌。

(上林湖 沿湖區內窯址遺存分佈圖)

 

 產品類型豐富繁多,造型優美,製作規整。器物有生活用具如碗、盤、盞、托、壺、罐,文房用品,如硯台、洗、水盂、等。而碗、盤、盞、託等器的口部多呈各種的花瓣形,腹部劃四至五條豎棱線,猶如盛開的花朵,生機盎然。罐、壺、水盂等器的腹部劃四條豎棱線,作瓜棱狀。這一造型的藝術風格與出土的唐代金銀器相同,這種藝術風格一直流行到宋。北宋時期盛行細線劃花,花紋圖樣繁多,有纏枝牡丹花、絞枝荷花、水波紋、花鳥紋、鴛鴦嬉荷、鸚鵡、蝴蝶、雲鶴紋、龍、鳳、摩羯紋、人物等。線條流暢優美,構圖對稱,形像生動逼真,栩栩如生,饒有情趣。並與出土唐代金銀器上鏨刻的花紋相同或相似,說明其紋飾也是摹仿唐代金銀器裝飾風格。


 這時期,刻與劃兩種工藝同時並用。從刻劃線條的交錯現像看,是先劃後刻。即現在坯體上劃出紋樣,然後再緊挨紋樣的輪廓外側刻出一道粗線條,使線條豐富並變化多端,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。


 唐代晚期,越瓷的原料加工和製作都很精細。瓷土經過很好的粉粹和淘洗,坯泥在成型前經過揉練,所以瓷胎細膩緻密,不見分層現象,氣孔也少,呈灰、淡灰、或淡紫等色。釉料處理和施釉技術也有很大提高。釉層均勻,開細碎紋,呈色黃或青中泛黃,滋潤而不透明,如冰似玉。


 唐宋越窯製品均採用拉坯成型。通常在器物的內壁、底部都遺留了拉坯時的旋紋與線割痕跡。


 在裝燒工藝上,承前之精華的基礎上,有了很大的發展,特別是晚期創造了由夾砂耐火土製成的,燒造製品的匣缽。改明火疊燒為暗火匣燒,不僅避免了因落灰、落渣釉面不光滑清亮的問題,而且器物在相對閉塞的空間燒成,使的髮色較為均衡和傳統。同時匣缽有很好的承重能力,可層層摞疊成匣缽柱,既充分利用窯室的空間,又可以增加坯件的裝燒。


(北宋 青釉刻花卷草蓮瓣紋 熏爐)

 

尤其是上林湖的產品:

一、 器物坯體,精修打磨。


二、 採用匣缽進行裝燒。選用與坯件成份相同的原料做成的瓷質匣缽,並在匣缽的接口處塗一層青綠色厚釉,坯件在封閉狀態下燒成。採取這種措施,可防止燒窯冷卻階段中,由於冷空氣的滲入而產生二次氧化,從而防止釉色發黃。避免了窯灰的侵入,又能使坯件在還原焰下燒成精緻的青瓷器。


三、 因為匣缽材質坯件相同,所以熱脹冷縮率相同,減少了器物的移位,使得器足比較光潔,提高了精品率。燒成後,砸破匣缽方可取出器物,成為一次性的匣缽。


四、使用與坯件相同材質的墊圈。這種墊圈與坯件一起置入夾砂耐火土的匣缽內,不僅利用相同的收縮比,可以保持坯件的高質量,而且節約成本,大大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。


(上林湖 釉封匣缽 殘件)

(上林湖 秘色瓷 殘件) 

(瓷片與匣缽 對比圖)

 (圖 刷釉匣缽) 

(圖,窯址遺存 帶蓋匣缽)

(上林湖 後司嶴 窯址出)

(上林湖 後司嶴 窯址出)

( 上林湖 後司嶴 窯址出)

(上林湖 後司嶴 窯址出)

 
15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