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越窑|第一章|印纹陶和原始瓷

已更新:2019年11月14日

作者:嚴衛 女士

 遠古的上虞屬河姆渡文化圈,上虞的先民很早就開始從事製陶業。陶器用粘土製作,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,其表面多不施釉。商與西周時期,一種胎質堅硬、細膩,器表拍幾何紋的新型陶器種類—印紋硬陶產生了。由於印紋陶所用的原料含鐵量較高,所以其表里和胎質的顏色多呈紫褐色、灰褐色、黃褐色。印紋陶根據器形的大小,採用泥條盤築、拉坯的方法成型。器物的耳朵,等附件則手捏成型粘在器體上。紋飾的製作是一手執“抵手”(陶拍)抵住器體的內壁,以防止拍打時器壁受力變形,另一手用刻印有花紋的拍子在外壁拍打,使上下泥條緊密結合。因此,內壁往往會留下一個個凹窩,外壁的紋飾則多樣、繁縟華麗。早期的審美裝飾與自然、與生活息息相關。或崇拜,或天地自然、雲舒雲卷、草木柔美、果實累累的形像以方格紋、藍紋、雲雷紋、錢幣紋、葉脈紋、S形紋、弦紋、曲折紋、乳釘紋、齒狀紋等,呈現在器物上,以感謝上天施予,和美麗事物的珍愛。



以上兩張圖為(西周 陶拍 徐州 高皇廟遺址 出土)



以上兩張圖為( 西周 印紋硬陶瓿)


 

 與此同時,還出現了一種製作粗燥、表面施釉的器物,稱“原始瓷”。原始瓷是各種瓷器的鼻祖。胎質細密,胎骨堅硬,呈灰色。此時大多數器皿由原來的泥條盤築法成型,改為輪製成型。 《天工開物》就記載著:「工夫精熟者,視器大小掐泥,不甚增多少」。因而器形規整,胎壁厚薄也趨於均勻。拉坯成型後,需用線繩將坯體從轉盤上分離,這樣就會留下線切​​割的痕跡,精細的器皿會在修坯時一併修掉這個痕跡。釉的發明和使用,是原始瓷出現的必要條件。器物通體施釉,採用刷釉、浸釉的方法上釉。釉色呈黃綠色、青灰色。根據化學分析釉中CaO的含量在16%左右,高者可達20%,釉層厚薄不勻,並有流釉的現象。具有不吸水,不易沾染污垢,堅硬耐用,耐腐蝕等優點,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。常見的器形有壺、鼎、罐、豆、盂、碗、缽、盤、盅。青瓷上的鏤空、刻劃、弦紋、捏塑等裝飾風格和特徵可從良渚文化上的玉制器物上找到踪影,說明都是相互借鑒,相互影響的。


 漩渦紋是在轉輪轉動時,用竹籤從中心向外旋出留下的印記。同心的作用,所以很圓。對美的一種寄望。春雨淅瀝,打在湖面上 泛起波波漣漪,留下美好印記。 S紋猶如盤著的蛇或鱷魚。同時期青銅器也可找到類似的圖騰。


  這種印紋陶和原始瓷同窯兼燒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,工藝的進步,逐漸的發展成為單純的原始瓷的生產。

以上兩張圖為 ( 春秋中晚期 原始青瓷)


以上兩張圖為(戰國 早期 原始青瓷 鼎)


(戰國 原始瓷 插座)


 這件現藏於浙江博物館的青瓷插座,體型碩大,胎骨堅實,紋飾清晰。與同期中原地區的青銅製品媲美。由於吳越地區瓷土豐富,銅礦較為稀缺,製瓷工藝先進,原始青瓷從這時起漸漸代替了部分青銅製品,具有祭典和實用的功能,並逐步被社會認可。


 

108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